|
本周四(9月24日)晚上"一技之長空中課堂”,繼續(xù)由李源中醫(yī)師和大家一起學習《易水學派研究》之《尤在涇一一易水學派的仲景研究者》。
今天我們學習清代醫(yī)家尤在涇(尤怡),主要學習他的生平著述、學術淵源、和學術思想和學術經驗的部分內容,具體內容請聽陸續(xù)講述。。。
敬請期待李源中醫(yī)師的講述,歡迎各位同道批評指正。http://www.ynjkcy.com/ysyj
祝賀寧晉李源中醫(yī)師講座成功!他和大家一起學習了《易水學派研究》之尤在涇的有關內容。
尤在涇,清代醫(yī)學家。名怡,又字在京,號拙吾,又號飼鶴山人。吳縣(今江蘇蘇州)人。尤在涇少年時家境貧寒,曾以賣字畫為生。與同郡顧秀野(嗣立)、沈歸愚(德潛)等為摯友。
他協(xié)助參訂沈朗仲《病機匯論》。尤在涇早年已開始行醫(yī),但聲名未著,至晚年診治技術成熟,治病多奇中,醫(yī)名大振。尤在涇性情沉靜,淡于名利。結識了不少文人學士,在行醫(yī)之暇,以讀書種花養(yǎng)鶴等為消遣。著有《傷寒貫珠集》 (刊于1810年)、《金匱要略心典》(刊于1732年)、《金匱翼》、《醫(yī)學讀書記》和《靜香樓醫(yī)案》等,前3種對后世影響較大。
有研究者指出:尤氏學術思想的歷史淵源在于:承中梓“治病求本”和私淑喻昌“議病論、分類歸納傷寒”思想。尤氏治學方法為:師古不泥,擇善而從,勇于創(chuàng)新;薈萃百家,殫思極慮,提要鉤玄。尤氏學術指導思想和理論建樹是:法中梓“先后天根本論、水火陰陽論”;治法統(tǒng)貫傷寒論;六經俱可受寒邪說;治病先議病。尤氏在臨證經驗特色方面:首倡中風病本在肝,強調平息肝風,中風治療立急中八法,并提出開竅固脫法;血證治療注重祛邪、溫中、理氣以止血;并針對當時盛行寒涼止血之弊,主張甘溫止血;治療痰飲注重補益脾腎以益本源;祛濕四法,靈活易用;雜病辨證精巧,多能奇中;制方遣藥,注重升降沉浮之理等。尤氏用藥規(guī)律為:治療中風病,在用藥功效方面偏重平肝熄風,在歸經方面以入肝膽經為主;治療內傷雜病,在用藥功效方面偏重補氣,在四氣五味方面偏于甘溫,在歸經方面以歸脾胃經為多、歸腎膀胱經次之。
感謝李源中醫(yī)師的講述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