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航中醫(yī)藥

 找回密碼
 注冊
樓主: 馬京雪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曹東義師徒每日一講散記

[復制鏈接]
1541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21-4-27 08:33:33 | 只看該作者
       大家好,本周一晚上(2021年4月26日)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馬京雪醫(yī)師和大家一起學習《國醫(yī)大師·朱良春卷》。
      本周學習的主要內容是腹瀉(腎陽虛型)、不寐
肝炎、痹證。
      敬請期待馬京雪醫(yī)師的分享。http://www.ynjkcy.com/gydszlc
       祝賀河北中醫(yī)馬京雪醫(yī)師講座成功!他和大家一起學習了《國醫(yī)大師·朱良春卷》之腹瀉(腎陽虛型),朱老治療一婦女,腸套疊曾兩度手術,嗣后遺留腹痛便溏,迭治未瘥,昔在上海第一醫(yī)學院附院請姜春華教授診治,用溫補脾腎之品而好轉,回廠療養(yǎng),逐步向愈。但近年來又見發(fā)作,大便溏秘交替,溏多于秘,腹痛神疲,怯冷腰酸,頭眩乏力,長期服用西藥,收效不著,苔薄白舌胖,邊有白涎,脈細軟,右關尺難及。此脾腎陽虛之明證。治宜溫補脾腎,益火生土。

“培補腎陽湯”基本方(仙靈脾15克,仙茅10克,淮山藥15克,枸杞子10克,紫河車6克,甘草5克。)加炒白術12克,益智仁9克,補骨脂9克,烏梅炭6克,廣木香5克,服后見效,二診加鹿角霜12克。
四診:服藥后,腹痛泄瀉即瘥,精神振作,頗感爽適。選附桂八味丸以善其后。
朱老認為,此例主要由于兩度大手術,以致體氣虧虛,腎陽不振,命火式微,火不生土,脾不健運,腎不固攝,諸象叢生,特別是大便溏泄,迭服抗生素終不見解,頗以為苦,而經(jīng)改用“培補脾腎”之品,即獲效機。

有一不寐婦女,三年不愈,朱老認為其屬于腎陰陽俱虛之候,法宜陰陽并補,師景岳之左、右歸意,期育陰以涵陽,扶陽以配陰,得其平則佳。
“培補腎陽湯”基本方(仙靈脾15克,仙茅10克,淮山藥15克,枸杞子10克,紫河車6克,甘草5克。)加生熟地各12克,肥玉竹12克,煅烏賊骨18克,茜草炭6克。
二診:藥后能安眠終宵,精神振爽,頭眩脹大減,腰酸帶下亦較好轉,此調補腎陰陽之功也。但停藥1周后,兼之工作辛勞,又致頭眩不眠,但其勢較前為輕,苔脈如前,此乃由于恙延已久,體氣虧虛,原非一蹴而成者。前方既效,故不予更張,繼進之,5帖。
三診:進服原方,諸恙悉平,宜續(xù)服藥,以期鞏固,間日服1帖可也,5帖。
朱老認為,三診以后,由于間日連續(xù)服藥,諸恙未見反復,停藥以后,亦較穩(wěn)定,且月經(jīng)來潮,其量大減,均向愈之象。囑注意勞逸結合,起居有節(jié),輔以食養(yǎng),不難日臻康泰。



      感謝馬京雪醫(yī)師的講述和分享。

1542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21-4-28 21:59:06 | 只看該作者
@所有人
正本清源,傳承經(jīng)典,真中醫(yī)講真中醫(yī),燕趙中醫(yī)書院今日開講!
    今晚8點(2021年4月27日),中醫(yī)名家曹東義教授,為我們深度解讀《黃帝內經(jīng)》第79講  五運六氣第五篇:《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(4)》。
       學習方法:直接點擊鏈接進入,或者關注《燕趙中醫(yī)》公眾號,點擊:直播課堂進入。
曹東義,主任中醫(yī)師,碩士生導師,河北省第四、第五批師帶徒指導老師,河北省中醫(yī)藥科學院原副院長,師承國醫(yī)大師鄧鐵濤、朱良春,現(xiàn)任河北省中醫(yī)藥文化交流協(xié)會副會長、世界中聯(lián)一技之長分會會長、河北省中醫(yī)藥學會張仲景學術思想研究會會長,出版著作41部,發(fā)表論文180多篇,文字累計500余萬。
今日講座內容
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(4)
  帝曰:天不足西北,左寒而右涼;地不滿東南,右熱而左溫,其故何也?岐伯曰:陰陽之氣,高下之理,太少之異也。東南方,陽也,陽者,其精降于下,故右熱而左溫。西北方,陰也。陰者,其精奉于上,故左寒而右涼。是以地有高下,氣有溫涼。高者氣寒,下者氣熱,故適寒涼者脹之,溫熱者瘡,下之則脹已,汗之則瘡已,此腠理開閉之常,太少之異耳。
  帝曰:其于壽夭,何如?岐伯曰:陰jing所奉其人壽;陽精所降其人夭。
  帝曰:善。其病也,治之奈何?岐伯曰:西北之氣,散而寒之,東南之氣,收而溫之,所謂同病異治也。故曰氣寒氣涼,治以寒涼,行水漬之;氣溫氣熱,治以溫熱,強其內守,必同其氣,可使平也,假者反之。
  帝曰:善。一州之氣,生化壽夭不同,其故何也?岐伯曰:高下之理,地勢使然也。崇高則陰氣治之,污下則陽氣治之,陽勝者先天,陰勝者后天,此地理之常,生化之道也。
  帝曰:其有壽夭乎?岐伯曰:高者其氣壽,下者其氣夭,地之大小異也。小者小異,大者大異,故治病者,必明天道地理,陰陽更勝,氣之先后,人之壽夭,生化之期,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。
  帝曰:善。其歲有不病,而藏氣不應不用者,何也?岐伯曰:天氣制之,氣有所從也。
  帝曰:愿卒聞之。岐伯曰:少陽司天,火氣下臨,肺氣上從,白,起金用,草木眚,火見燔焠,革金且耗,大暑以行,咳嚏、鼽衄,鼻窒日瘍,寒熱胕腫。
  風行于地,塵沙飛揚,心痛胃脘痛,厥逆膈不通,其主暴速。
  陽明司天,燥氣下臨,肝氣上從,蒼起木用而立,土乃眚,凄滄數(shù)至,木伐草萎,脅痛目赤,掉振鼓栗,筋痿不能久立。
  暴熱至土乃暑,陽氣郁發(fā),小便變,寒熱如瘧,甚則心痛;火行于槁,流水不冰,蟄蟲乃見。
  太陽司天,寒氣下臨,心氣上從,而火且明。丹起金乃眚,寒清時舉,勝則水冰,火氣高明,心熱煩,溢干、善渴、鼽嚏、喜悲數(shù)欠,熱氣妄行,寒乃復,霜不時降,善忘,甚則心痛。
  土乃潤,水豐衍,寒客至,沉陰化,濕氣變物,水飲內稽,中滿不食,皮(疒上君下巾)肉苛,筋脈不利,甚則胕腫,身后廱。
  厥陰司天,風氣下臨,脾氣上從,而上且隆,黃起,水乃眚,土用革。體重,肌肉萎,食減口爽,風行太虛,云物搖動,目轉耳鳴。
  火縱其暴,地乃暑,大熱消爍,赤沃下,蟄蟲數(shù)見,流水不冰,其發(fā)機速。
  少陰司天,熱氣下臨,肺氣上從,白起,金用,草木眚。喘嘔、寒熱、嚏鼽、衄、鼻窒、大暑流行,甚則瘡瘍燔灼,金爍石流。
  地乃燥清,凄滄數(shù)至,脅痛、善太息,肅殺行,草木變。
  太陰司天,濕氣下臨,腎氣上從,黑起水變,埃冒云雨,胸中不利,陰萎氣大衰,而不起不用,當其時,反腰脽痛,動轉不便也,厥逆。
  地乃藏陰,大寒且至,蟄蟲早附,心下痞痛,地烈冰堅,少腹痛,時害于食,乘金則止水增,味乃咸,行水減也。












1543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21-4-28 22:02:07 | 只看該作者
     大家好,今天晚上(2021年4月27日)的“一技之長空中課堂”由張海濤為大家講述《國醫(yī)大師朱良春全集·臨證治驗卷》朱良春大師的文章“應用培補腎陽法治療慢性久病”。
    請大家關注收聽張海濤的講述。http://www.ynjkcy.com/gydszlc
     祝賀任丘市中醫(yī)院張海濤主任講座成功!他為大家講述了《國醫(yī)大師朱良春全集·臨證治驗卷》“應用培補腎陽法治療慢性久病”的有關內容。
朱老認為,張景岳說:“善補陽者,必于陰中求陽,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;善補陰者,當于陽中求陰,則陰得陽升而源泉不竭!彼說:“善治精者,能使精中生氣;善治氣者,能使氣中生精!敝v得十分精辟。我很同意他的左歸、右歸二方之設,正如王旭高評注此二方時所說:“左歸是育陰以涵陽,不是壯水以制火;右歸是扶陽以配陰,不足益火以消水。與古方知柏八味、附桂八味,蓋有間矣。雖壯水益火所用相同,而綰照陰陽,尤為熨貼。”(《王旭高醫(yī)書六種》)因此,朱老擬訂了一張基本處方,定名為“培補腎陽湯”。

仙靈脾15克,仙茅10克,淮山藥15克,枸杞子10克,紫河車6克,甘草5克。
主治:腎陽虛證。
隨證加味:
1.腎陰不足較嚴重者,加生、熱地黃各15克,女貞子l0克,川百合12克。
2.肝腎陰虛者,加生白芍、生地、熟地各12克,女貞子、潼沙苑各10克。
3.脾腎陽虛而大便溏泄或久利不止者,加破故紙、益智仁、鹿角霜、炒白術各10克。
4.肝脾腎俱虛而見慢性泄瀉者,加炒白術15克,烏梅炭3克。
5.腎陰陽俱虛而帶下綿注或經(jīng)行量多者,加烏賊骨15克,茜草炭8克,炙龜版24克。
6.腰痛劇者,加炙蜂房、炙地鱉蟲、炙烏梢蛇各10克。
7.浮腫者,加熟附片、炒白術、茯苓各10克。
8.哮喘者,加核桃肉4枚,補骨脂10克,黃荊子15克,五味子5克;嚴重者加人參6克,蛤蚧1.5克,二味共研,分二次沖。
9.遺精或小便頻數(shù)者,加山萸肉、菟絲子各10克。
10.陽痿早泄者,加巴戟天、露蜂房、淡蓯蓉各10克。
11.心脾兩虛,心悸怔忡,失眠者,加潞黨參、炒白術各10克,炒棗仁20克,龍眼肉、當歸身各10克。
12.虛陽上擾,血壓升高者,加生牡蠣30克,紫貝齒15克,玄武版20克。
13.更年期綜合征,加知母、黃柏、當歸、巴戟天各10克。
以上是辨證用藥的一般常法,在具體處理時,仍需細加審察,辨證定方,始能收到預期的效果。
    感謝張海濤的講述和分享。

1544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21-4-28 22:03:16 | 只看該作者
   大家好,本周三(2021年4月28日)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繼續(xù)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學習鄧鐵濤鄧老作為顧問委員編纂的第六版《方劑學》的祛痰劑。凡以祛痰藥為主組成,具有消除痰涎作用,治療各種痰病的方劑,統(tǒng)稱祛痰劑。屬“八法”中的“消法”。
       痰病的范圍很廣,臨床表現(xiàn)多樣,“在肺則咳,在胃則嘔,在頭則眩,在心則悸,在背則冷,在脅則脹,其變不可勝窮也!保ā夺t(yī)方集解》)常見的病證有咳嗽、喘促、頭痛、眩暈、胸痹、嘔吐、中風、痰厥、癲狂、驚癇,以及痰核、瘰疬等。
       痰病的種類較多,就其性質而言,可分濕痰、熱痰、燥痰、寒痰、風痰等。因此,本章祛痰劑相應分為燥濕化痰、清熱化痰、潤燥化痰、溫化寒痰和化痰熄風等五類。
       治療痰病,不僅要消除已生之痰,而且要著眼于杜絕生痰之本!毒霸廊珪吩:“五臟之病,雖能生痰,然無不由乎脾腎。蓋脾主濕,濕動則為痰,腎主水,水泛亦為痰,故痰之化,無不在脾,而痰之本,無不在腎。”因此,治痰劑中每多配伍健脾祛濕藥,有時酌配益腎之品.以圖標本同治,張介賓曾說:“善治痰者,惟能使之不生,方是補天之手!本凑埻跣忝裰v述和分享!http://www.ynjkcy.com/gydszlc
   祝賀石家莊市中醫(yī)院王秀民主任講座成功!她和大家一起學習鄧鐵濤先生主編的《方劑學》祛痰劑的有關內容。
   痰是中醫(yī)獨特的學術理念,在《內經(jīng)》的時代,還沒有痰的說法。也就是說《內經(jīng)》雖然提到五臟六腑的咳嗽,但是不說痰。
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里邊的痰飲,與后世所說的痰,也是不一樣的。張仲景說:“師曰:其人素盛今瘦,水走腸間,瀝瀝有聲,謂之痰飲!边@是老師告訴他的。他在老師說的基礎上,把痰和飲聯(lián)系在一起,所以就說:“ 膈上病痰,滿喘咳吐,發(fā)則寒熱,背痛腰疼,目泣自出,其人振振身目閏劇,必有伏飲。 ”進一步提到痰飲的治療方法:“ 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。
    苓桂術甘湯方

   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術三兩 甘草二兩

    右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小便則利。

    夫短氣有微飲,當從小便去之,苓桂術甘湯主之(方見上);腎氣丸亦主之

    心下有痰飲,胸脅支滿,目眩,苓桂術甘湯主之。 ”
《外臺》繼承張仲景的思想,列出茯苓飲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,自吐出水后,心胸間虛,氣滿不能食。消痰氣,令能食。

    茯苓 人參 白術各三兩 枳實二兩 橘皮二兩半 生姜四兩

    右六味,水六升,煮取一升八合,分溫三服,如人行八九里進之。

    后世不斷發(fā)展,提出“怪病多痰,百病多痰”,治痰的方法,也越來越多了。

感謝王秀民講述和分享!

1545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21-4-29 21:48:52 | 只看該作者
本周四晚上(2021年4月29日)"一技之長空中課堂”,由李源中醫(yī)師和大家一起學習《劉渡舟傷寒論講稿》。

今天我們主要學習劉渡舟老師對“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”概述和條文第162”條——166條的內容解讀。具體內容請聽陸續(xù)講述。。。

敬請期待李源中醫(yī)師的講述,歡迎各位同道批評指正。http://www.ynjkcy.com/
祝賀河北中醫(yī)李源中醫(yī)師講座成功!他和大家一起學習了《劉渡舟傷寒論講稿“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”第162”條——166條的內容解讀。
           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用六經(jīng)辨證為綱領,很少提到臟腑,麻黃湯不說宣肺,承氣湯不說瀉胃,也沒有補脾湯,疏肝湯,養(yǎng)腎湯,但是,卻有五六個“瀉心湯”。
        心為君主,豈能一瀉了之?!
         但是,仲景不怕“文字獄”,一瀉不解氣,竟然接二連三“大瀉不止”,其中有沒有“大家的事情色彩”?有沒有誹謗朝廷的嫌疑?
《內經(jīng)》說“主不明則十二官危,使道閉塞而不通,形乃大傷,以此養(yǎng)生則殃,以為天下者,其宗大危!
這正是漢獻帝時期大家的事情形勢的真實寫照。
這樣的話,也許只有長沙太守才能說的出來,但是,又不便明說,寫在一本醫(yī)書里,可惜后世能猜測出他的用意的人卻很少。
仔細讀讀《傷寒論》的自序,第一句話不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名諱,而說“嘆其才秀也”,也不是東漢時期一般讀書人可以做到的。
半夏瀉心湯,甘草瀉心湯,生姜瀉心湯,附子瀉心湯,大黃黃連瀉心湯,瀉得很痛快!張仲景心中的痞悶,也是“不吐不快”啊。

           感謝李源中醫(yī)師的講述和分享!

1546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21-5-4 20:06:45 | 只看該作者
尊敬的曹老師好!各位師兄師姐,各位中醫(yī)同道,大家好!一技之長空中課堂又和大家見面了。我是朱萍霞在新疆向大家匯報:
穴位是中藥,經(jīng)絡是藥房。
傳統(tǒng)中醫(yī)療法都是通過對穴位進行操作,來起到調理機體的作用,包括艾灸也是一樣。用艾灸保健養(yǎng)生可不是隨便灸灸就能行的,正如抓藥需要藥方一樣,精準配穴是艾灸成功的第一步。
好的配穴可以幫助更快更好的調理身體,緩解病痛。但如何配穴,恰恰也是許多新手朋友們在艾灸路上面臨的一大難題。
今天(2021年4月30日),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簡單實用的艾灸配穴方法,只要掌握好了,相信在艾灸的過程中會事半功倍。
敬請曹老師和諸位師兄師姐給予指正!http://www.ynjkcy.com/
       祝賀朱萍霞在新疆講座成功!她根據(jù)自己多年研究和實踐,講述了寶貴的艾灸經(jīng)驗:
       穴位是中藥,經(jīng)絡是藥房。
      中醫(yī)治療有病的人,不是僅僅盯著病灶、細菌病毒、化學分子,因此,“非藥物療法”主要是激發(fā)內在的正氣,把內在衛(wèi)生資源調動起來,發(fā)揮重要作用。
      人體百藥都能治,一旦因為各種原因不生產(chǎn)了,才需要到藥店、醫(yī)院去購買,因此說,“自強不求人”,向內求,比向外求更重要。
     艾灸對于腧穴的調整,對于經(jīng)脈陰陽氣血的影響,與中藥的作用“升降浮沉、四氣五味”,都是一樣的原理。
    本是同根生,艾灸中藥都能用。

感謝朱萍霞的講述和分享。

1547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21-5-4 20:08:14 | 只看該作者
       本周六晚上(2021年5月1日)“一技之長空中課堂”,由王群才中醫(yī)師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《外感熱病學史》內容:

         第四章:寒溫論爭引發(fā)金元醫(yī)學爭鳴。

       第二節(jié):河間從外邪立論治多寒涼祛邪。

          劉河間受當時歷史條件的影響非常重視五運六氣學說,而運氣學說主要是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,尤其是強調自然氣侯變化對人體的影響,是偏重于外因的醫(yī)學理論。由于運氣學說本身的缺陷和主要針對群體而立論,用其論述雜病證治,難免以偏概全。外感熱病主要靠寒涼瀉邪,但據(jù)此而斷言“傷寒六經(jīng)傳受,皆是熱證,非有陰寒之病”,則是對仲景在傷寒辨治方面的貢獻認識不足。張子和繼承劉河間寒涼祛邪的學術經(jīng)驗,主張“攻邪己病”“邪去正安”,以之治雜病邪實之證確有良效。然而用之不當易成誤治,傷人正氣。后世溫病對河間學派旗幟鮮明地倡導寒涼祛邪學說,多有取法,獲益良多。

       以運氣論火熱病機失于以偏概全。劉完素在論述病機時重視外因邪氣在發(fā)病中的決定作用,對臟腑功能失調虛衰因素看得很輕,缺乏足夠的認識。其說"六經(jīng)皆熱"難免矯枉過正。

         張子和將劉完素從外邪立論的學術特點加以發(fā)展,提出“百病皆邪”“攻邪已病”等學說。他所善于運用的汗吐下攻邪之法,應用廣泛,經(jīng)驗比較成熟的是外感熱病。

       屆時我們共同學習具體內容。http://www.ynjkcy.com/

       祝賀河北衡水中醫(yī)王群才中醫(yī)師講座成功!他講述了曹東義《外感熱病學史》:河間從外邪立論,治多寒涼祛邪的有關內容。

          外感熱病經(jīng)過宋代的蓬勃發(fā)展,到金代劉完素、張子和之時,不僅有了辛涼解表方藥,而且已經(jīng)形成了辛涼解表法?朔诵翜亟獗淼囊恍┍锥,增加了很多新的治療方法,比如表里雙解,開竅解毒等,這對明清溫病學辛涼透解治法的提出,具有啟發(fā)意義。

四時外感傷寒熱病與雜病在證候、病機方面的重疊和交叉,為雜病借用外感病辨治方法提供了現(xiàn)實可能性!爸倬皞疄榘俨×⒎ā睘榻袢怂熘,但雜病之中有以邪氣盛為主的實證、熱證,也有內傷正氣為主的虛癥、寒癥,更有虛實錯雜存在的病證。虛人外感和外感病失治誤治而傷正的情況,也非常多見 。平人外感多為實證、熱癥,治法多用寒涼瀉邪。所以,雜病借用外感治法,用之得當“其效如神”,用之失當“多致伐人生氣,敗人元陽,殺人于冥冥之中(見《景岳全書》)”。易水張元素有鑒于此,倡導臟腑辨證而不以六經(jīng)辨證論述雜病證治,用藥講究升降浮沉以調臟腑氣機,并發(fā)明歸經(jīng)學說提高臟腑辨證的針對性,凡此種種均從人體正氣著眼不從外邪立論。李東垣發(fā)揚師說,創(chuàng)“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”學說,極力反對以外感有余之治療方法,來治療內傷不足的病證。使內傷病機在雜病辨治中,占有突出地位,易水學派學術特色更加突出。

感謝王群才的講述和分享。
1548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21-5-4 20:09:22 | 只看該作者
今周日晚上(2021年5月2日),“一技之長空中課堂”由王紅霞主任講述 《中醫(yī)情緒心理學》之情緒障礙的治療,主要內容是音樂療法與情緒與夢論的部分內容!詳情我們一起期待,王紅霞主任的講述與分享。http://www.ynjkcy.com/zyqxxlx
       祝賀河北省中醫(yī)藥科學院碩士導師王紅霞主任講座成功!她講述了 《中醫(yī)情緒心理學》之情緒障礙的音樂療法與情緒與夢論的部分內容。

在幾千年的發(fā)展過程中,中醫(yī)學浸透了傳統(tǒng)文化的精華,比如《易經(jīng)》的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”的人生態(tài)度,孔子重視氣血,老子恬淡虛無的養(yǎng)生之道,孟子善養(yǎng)浩然之氣,荀子重視音樂養(yǎng)生,莊子逍遙樂觀等等,都體現(xiàn)了中華文化重視生命、善于養(yǎng)生的精神。當然,古人對于健康長壽的追求,也有曲折的經(jīng)驗教訓,商紂王酒池肉林的糜爛生活,秦漢帝王后宮三千的房中術,晉唐達官顯貴服食煉丹,都有值得反思的反面經(jīng)驗,雖然它只是少數(shù)人的特殊行為。
中醫(yī)藥就是在這樣復雜的歷史環(huán)境里,不斷提煉自己的學術理論,向世界貢獻了獨特的生命健康管理學。

感謝王紅霞主任的講述與分享。

1549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21-5-4 20:10:28 | 只看該作者
       大家好,本周一晚上(2021年5月3日)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馬京雪醫(yī)師和大家一起學習《國醫(yī)大師·朱良春卷》。
      本周學習的主要內容是腰椎間盤突出癥,石淋,哮喘,真心痛,咳喘,咯血,心悸。
      敬請期待馬京雪醫(yī)師的分享。http://www.ynjkcy.com/zlcqj
         祝賀河北中醫(yī)馬京雪醫(yī)師講座成功!他和大家一起學習了《國醫(yī)大師·朱良春卷》中,朱老診治腰椎間盤突出癥,石淋,哮喘,真心痛,咳喘,咯血,心悸等經(jīng)驗的有關內容。

朱良春先生因病獲救成為中醫(yī),先跟太醫(yī)后人馬慧卿抄方一年,后在章太炎先生任校長的蘇州國醫(yī)學校學習一年半,再到上海跟章次公先生臨床實習一年多,逐步走上醫(yī)學治病救人的人生大道。
他1938年底開業(yè),解放時已經(jīng)行醫(yī)十余年,并且還辦學四年,為新中國送過來20多個畢業(yè)生。
他從個體診所,到聯(lián)合診所,私立中醫(yī)院,到國辦中醫(yī)院,一路走來,七十多年臨床實踐,治病救人無數(shù),學術貢獻巨大,絕非某個單方驗方可以代表。

章朱學派百年傳承,只為中醫(yī)卓然自立!

     感謝馬京雪醫(yī)師的分享。

1550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21-5-4 20:12:51 | 只看該作者
       今晚8點(2021年5月4日),中醫(yī)名家曹東義教授,為我們深度解讀《黃帝內經(jīng)》第80講  五運六氣第五篇:《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(5)》。
       學習方法:直接點擊鏈接進入,或者關注《燕趙中醫(yī)》公眾號,點擊:在線課堂 進入。
曹東義,主任中醫(yī)師,碩士生導師,河北省第四、第五批師帶徒指導老師,河北省中醫(yī)藥科學院原副院長,師承國醫(yī)大師鄧鐵濤、朱良春,現(xiàn)任河北省中醫(yī)藥文化交流協(xié)會副會長、世界中聯(lián)一技之長分會會長、河北省中醫(yī)藥學會張仲景學術思想研究會會長,出版著作41部,發(fā)表論文180多篇,文字累計500余萬。
今日講座內容
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(5)
帝曰:歲有胎孕不育,治之不全,何氣使然?岐伯曰:六氣五類,有相勝制也,同者盛之,異者衰之,此天地之道,生化之常也。
  故厥陰司天,毛蟲靜,羽蟲育,介蟲不成;在泉,毛蟲育,倮蟲耗,羽蟲不育。
  少陰司天,羽蟲靜,介蟲育,毛蟲不成;在泉,羽蟲育,介蟲耗不育。
  太陰司天,倮蟲靜,鱗蟲育,羽蟲不成;在泉,裸蟲育,鱗蟲不成! 
  少陽司天,羽蟲靜,毛蟲育,倮蟲不成;在泉,羽蟲育,介蟲耗,毛蟲不育。
  陽明司天,介蟲靜,羽蟲育,介蟲不成;在泉,介蟲育,毛蟲耗,羽蟲不成。
  太陽司天,鱗蟲靜,倮蟲育;在泉,鱗蟲耗,倮蟲不育。
  諸乘所不成之運,則甚也。故氣主有所制,歲立有所生,地氣制己勝,天氣制勝己,天制色,地制形,五類衰盛,各隨其氣之所宜也。故有胎孕不育,治之不全,此氣之常也。
  所謂中根也,根于外者亦五,放生化之別,有五氣,五味,五色,五類,五宜也。
  帝曰:何謂也?岐伯曰:根于中者,命曰神機,神去則機息;根于外者,命曰氣立,氣止則化絕。故各有制,各有勝,各有生,各有成,故曰不知年之所加,氣之同異,不足以言生化,此之謂也。
  帝曰:氣始而生化,氣散而有形,氣布而繁育,氣終而象變,其致一也。然而五味所資,生化有薄厚,成熟有多少,終始不同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地氣制之也,非天不生,地不長也。
  帝曰:愿聞其道。岐伯曰:寒熱燥濕不同其化也,故少陽在泉,寒毒不生,其味辛,其治苦酸,其谷蒼丹。
  陽明在泉,濕毒不生,其味酸,其氣濕,其治辛苦甘,其谷丹素。
  太陽在泉,熱毒不生,其味苦,其治淡咸,其谷黅秬。
  厥陰在泉,清毒不生,其味甘,其治酸苦,其谷蒼赤,其氣專,其味正。
  少陰在泉,寒毒不生,其味辛,其治辛苦甘,其谷白丹。
  太陰在泉,燥毒不生,其味咸,其氣熱,其治甘咸,其谷黅秬。
  化淳則咸守,氣專則辛化而俱知。
  故曰:補上下者從之,治上下者逆之,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。
  故曰:上取下取,內取外取,以求其過;能毒者以厚藥,不勝毒者以薄藥,此之謂也。
  氣反者,病在上,取之下;病在下,取之上;病在中,傍取之。
  治熱以寒,溫而行之;治寒以熱,涼而行之;治溫以清,冷而行之;治清以溫,熱而行之。
  故消之削之,吐之下之,補之瀉之,久新同法。
  帝曰:病在中而不實不堅,且聚且散,奈何?岐伯曰:悉乎哉問也!無積者求其臟,虛則補之,藥以祛之,食以隨之,行水漬之,和其中外,可使畢已。
  帝曰:有毒無毒,服有約乎?岐伯曰:病有久新,方有大小,有毒無毒,固宜常制矣。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,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,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,無毒治病,十去其九。谷肉果菜,食養(yǎng)盡之,無使過之,傷其正也。
  不盡,行復如法,必先歲氣,無伐天和,無盛盛,無虛虛,而遺人天殃,無致邪,無失正,絕人長病。
  帝曰:其久病者,有氣從不康,病去而瘠奈何?岐伯曰:昭乎哉!圣人之問也,化不可代,時不可違。夫經(jīng)絡以通,血氣以從,復其不足,與眾齊同,養(yǎng)之和之,靜以待時,謹守其氣,無使傾移,其形乃彰,生氣以長,命曰圣王。故大要曰無代化,無違時,必養(yǎng)必和,待其來復,此之謂也。
帝曰:善。


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注冊

本版積分規(guī)則

QQ|Archiver|手機版|導航中醫(yī)藥 ( 官方QQ群:110873141 )

GMT+8, 2025-5-24 06:51 , Processed in 0.062110 second(s), 1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