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航中醫(yī)藥

 找回密碼
 注冊
樓主: 馬京雪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曹東義師徒每日一講散記

[復制鏈接]
3071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25-1-29 15:47:23 | 只看該作者
尊敬的曹東義老師,各位中醫(yī)同道,新年好!
      我是河北涿州的中醫(yī)愛好者王洪昇。
      2025年1月19日(20:30)周日晚上,世界中醫(yī)藥學會聯合會“一技之長 空中課堂”,由我來講述《傷寒論》。題目是大家一起學習傷寒論。
      第八講 《傷寒論校注》卷第二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五(一)
      內容簡介:太陽病提綱證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 祝賀河北涿州的中醫(yī)學者王洪昇先生講座成功!他講述了   第八講 《傷寒論校注》卷第二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五(一):太陽病提綱證。
        六經之中,太陽居表,抗擊外邪,也是首當其中容易受傷害的初期階段。張仲景學習《素問·熱論》,用六經分證論治,每一經都有“提綱證”,分別是“辨某某病脈證并治”,“太陽病又有發(fā)病第一天”的含義,當然,《素問·熱論》重視日期,張仲景重視證候,二者有明顯的不同,是繼承與創(chuàng)新的反應,也是學術發(fā)展的標志。
          原文說:“太陽之爲病,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!逼浜x是所有的太陽病,應該出現脈浮,也就是脈象淺表,輕手按之即得,猶如木浮水面。“頭項強痛”;即頭痛項強。項是頸的后部;強,去聲,強直不柔和貌。“惡寒”之:惡,去聲,厭惡、嫌憎的意思,惡寒即厭惡寒冷。也就是太陽病大多是發(fā)病第一天,主要表現是脈浮、頭項痛,惡寒,具備了這些證候,就是病在太陽。
          感謝王洪昇先生的講述和分享。
3072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25-1-29 15:48:04 | 只看該作者
大家好!本周一(2025年1月20日)晚上“一技之長,空中課堂”由馬京雪中醫(yī)師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東義教授主編的《醫(yī)經學派》一書。
該書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。

本周一我們主要學習:
      中篇  醫(yī)經學派主要醫(yī)家
     第十章 劉完素
    劉完素對瘡瘍、婦科、兒科疾病的診療經驗。
     敬請聆聽馬京雪醫(yī)師分享。
            祝賀河北中醫(yī)馬京雪中醫(yī)師在寧晉縣鳳凰臺講座成功!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東義教授主編的《醫(yī)經學派》一書 中篇  醫(yī)經學派主要醫(yī)家     第十章 劉完素對瘡瘍、婦科、兒科疾病的診療經驗。
        《內經》說“諸痛癢瘡,皆屬于心!眲⑼晁刂赋觥巴窗W、瘡瘍、癇、痛種、血聚者,皆屬心火熱也”(《黃帝素問宣明論方·卷十三·諸痛門》),劉完素在《素問玄機原病式·五運主病》中說明:“近火氣者,微熱則癢,熱甚則痛,附近則灼而為瘡,皆火之用也!薄盎蛳臒崞つw癢,而以冷水沃之不去者,寒能收斂,腠理閉密,陽氣郁結,不能散越,佛熱內作故也”。身癢用手搔抓的機理進行了闡釋。認為“癢得爬而解者,爬為火化,微則亦能令癢,甚則癢去者,爬令皮膚辛辣,而屬金化,辛能散,故金化則火力分而解矣;蛟仆礊閷、癢為虛者,非謂虛為寒也,正謂熱之微甚也”。
對于熱證瘡瘍流膿水,劉完素說:“或疑瘡瘍皆屬火熱,而反腐爛出膿水者,何也?猶谷肉果菜,至于熱極,則腐爛而潰為污水也。潰而腐爛者,水之化也。所謂五行之理,過極則勝己者反來制之,故火熱過極,則反兼于水化。
        感謝馬京雪醫(yī)師的講述和分享。
3073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25-1-29 15:50:29 | 只看該作者
大家好,今天晚上(2025年1月21日)的“一技之長空中課堂”由河北省任丘市中醫(yī)院張海濤主任為大家講述《路志正醫(yī)論集》之“‘持中央運四旁’思想臨證舉隅”。
請大家關注收聽張海濤的講述。
            祝賀河北省任丘市中醫(yī)院張海濤主任講座成功!他為大家講述了《路志正醫(yī)論集》之“‘持中央運四旁’思想臨證舉隅”。
          路志正先生說,脾胃學說始于《內經》《難經》、《傷寒雜病論》,發(fā)展于唐宋,學派立于金元,成熟于明清,是中醫(yī)藥學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余崇尚脾胃學說,上溯經典,下及各家,稟古今異軌之思想,擷各家之所長,提出“持中央,運四旁,怡情志,調升降,顧潤燥,納化!笔俗衷E,作為調理脾胃法的思想核心,在臨床運用過程中略有心得,繼承中有所新意。今就“持中央,運四旁”的理論基礎及臨床實踐作一簡述。
持中央,即立足于中央脾胃;運四旁,即調整四臟、六腑、四肢、經絡、筋脈、關節(jié)!俺种醒,運四旁”就是始終圍繞中央脾胃的特性和生理功能,結合脾胃與四臟等其他各臟腑的生理病理關系,治療與脾胃相關的各種疾病。
      感謝張海濤主任的講述和分享。
3074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25-1-29 15:51:44 | 只看該作者
今天晚上(2025年1月22日)的空中課堂我們繼續(xù)來學習北京中醫(yī)藥大學段汝欽教授的《體質腫瘤學》的內容——癌癥各論的第一章:腦瘤。腦瘤又稱顱內腫瘤,是指生長于顱腔內的新生物,它可以原發(fā)于顱內的腦膜,腦神經,血管,顱骨以及腦的附件,比如脈絡叢,腦垂體,松果體等,稱為原發(fā)性顱內腫瘤,也可以從身體其他部位的腫瘤擴散而來,稱為繼發(fā)性或轉移性腦腫瘤,本病可發(fā)生于各種年齡,但是以20歲到40歲患者最多。在成年人中,惡性顱內腫瘤約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.5%,占惡性腫瘤的第11位。在兒童中則占到全身惡性腫瘤的7%,是僅次于白血病的第二種嚴重腫瘤。
        祝賀河北中醫(yī)劉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縣中醫(yī)院講座成功!他和大家一起學習了北京中醫(yī)藥大學段汝欽教授的《體質腫瘤學》的內容——癌癥各論的第一章:腦瘤。
       頭為諸陽之會,需要升清降濁,才能頭目清明,顱內腫瘤,影響氣血升降循行,就會見到頭目昏沉,疼痛逐漸加重,或伴有眩暈耳鳴、惡心嘔吐諸證,治療需要活血化瘀,軟堅散瘀,升清降濁,通過扶正祛邪的治療,有些病人可以得到控制,也有一些患者難于挽回。主要是邪正斗爭互有勝負,因此病情有所進退。
         感謝劉敬章主任的講述和分享。
3075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25-1-29 15:52:52 | 只看該作者
各位朋友,各位同道:
        大家好!
        我是河北中醫(yī)藥大學藥學院張慧康。
        今晚(2025年1月23日)我們將以《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》為主要書目,來共同溫習臨床中藥學的知識內容。
        今天分享各論部分第七十八講“補氣藥西洋參、黨參、太子參”,內容為上述藥味的功效主治、性能特點配伍應用及使用特點。
        請師父、各位師兄師姐們不吝指教!
        
敬請期待張慧康講述和分享!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祝賀河北中醫(yī)藥大學藥學院張慧康碩士講座成功!他以《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》為主要書目,與大家共同溫習了臨床中藥學的第七十八講“補氣藥西洋參、黨參、太子參”,內容為上述藥味的功效主治、性能特點配伍應用及使用特點。
        西洋參,西洋參是一種人參不能代替的、具有特殊治療價值的貴重補益藥品,性寒、味苦,入心、肺、腎,有退熱清火、退虛熱、補陰、生津降壓之功能。臨床上,能改善或消除津液、血液虧損癥狀,如形體消瘦、目赤耳鳴、口燥咽干。煩渴少氣、腰膝酸軟、陰虛發(fā)熱等。
        黨參,為常用的傳統補益藥,古代以山西上黨地區(qū)出產的黨參為上品,具有補中益氣,健脾益肺之功效。用于脾虛食少便溏,四肢無力,心悸,氣短,口干,自汗,脫肛,陰挺等。
       太子參,又名孩兒參、童參。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異葉假繁縷的塊根,分布于華東、華中、華北、東北和西北等地,藥材主產于福建、貴州、江蘇、山東,安徽等地亦產,目前已被衛(wèi)生部確定列入"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藥材名單"。太子參甘、微苦,平。歸脾、肺經。體潤性和、補氣生津;太子參主治脾虛食少、倦怠乏力、心悸自汗、肺虛咳嗽、津虧口渴等癥。

太子參配麥冬,補肺并潤肺養(yǎng)陰,用治肺陰虧虛的肺虛咳嗽最宜;太子參配白術,共奏補脾肺之功。同治虛勞,勞倦乏力者;太子參配黃芪,補益之效大增,常用治勞倦乏力為效。
        感謝張慧康碩士的講述和分享!
3076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25-1-29 15:54:10 | 只看該作者
各位中醫(yī)同道,中醫(yī)愛好者:
        大家好!“世中聯一技之長分會”《空中課堂》周五講課組成員雷寶淳跟大家一起學習《藥性賦》。

  今天(2025年1月24日)分享的內容如下:
地榆療崩漏,止血止痢;
昆布破疝氣,散癭散瘤。

      期待雷寶淳分享,歡迎批評指正
       各位中醫(yī)同道,中醫(yī)愛好者:
           祝賀河北中醫(yī)雷寶淳在醫(yī)大講座成功!他跟大家一起學習了《藥性賦》:“地榆療崩漏,止血止痢;昆布破疝氣,散癭散瘤”的有關內容。
             地榆(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.)是薔薇科地榆屬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30~120厘米。莖直立,有棱;~為單數羽狀復葉,長橢圓形或矩圓狀卵形,邊緣有圓鈍或波狀齒;莖生葉少,小葉狹長幾成長圓狀披針形,頂端急尖,基部圓至心形。地榆根入藥,性微寒、味苦。地榆具有止血涼血、清熱解毒、收斂止瀉等功效,可治療吐血、血痢、燒灼傷、濕疹、上消化道出血、潰瘍病大出血、便血、崩漏、結核性膿瘍及慢性骨髓炎等疾病。
          昆布,是《中國藥典》收錄的草藥,藥用來源為 海帶科植物海帶或翅藻科植物昆布(鵝掌菜)的干燥葉狀體。夏、秋二季采撈,曬干。昆布氣腥,味咸。歸肝、胃、腎經。有軟堅散結,消痰,利水之功能。用于痰飲水腫。軟堅散結,消痰,利水。癭瘤、瘰疬、睪丸腫痛、痰飲水腫。
          感謝雷寶淳的講述和分享。
3077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25-1-29 15:55:08 | 只看該作者
本周六晚上(2025年1月25日)”一技之長•空中課堂”由王群才中醫(yī)師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《醫(yī)學第一章太炎》這本書的內容。
          第十四章:獨出心裁論陽明病分胃腸非分經府。
         歷代醫(yī)家多認為傷寒病發(fā)展到陽明階段,“不惡寒,反發(fā)熱”屬于里熱亢盛,用白虎湯治療的大熱、大汗、大渴、脈洪大,屬于”陽明經證”;日脯潮熱,腹?jié)M硬疼,大便不通的承氣湯證,屬于陽明腑證。
          章太炎先生博覽群書,他的評論雖然對于溫病學派稍有貶抑,但是對于張仲景傷寒熱病的治療方法評述,都是很有見地的,因此獲得了很多學者的遵從,被廣泛傳播,也推動了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的傳承。
       屆時我們共同學習具體內容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祝賀河北中醫(yī)王群才中醫(yī)師在衡水市講座成功!他講述了曹東義教授編著的《醫(yī)學第一章太炎》   第十四章:獨出心裁論陽明病分胃腸非分經府。
             章太炎先生說:“陽明病多屬溫熱,有正陽陽明、太陽陽明、少陽陽明之不同。正陽陽明由內熱烝動,余二自他轉屬,顧梔豉、白虎之與承氣。甲者清,乙者為下,其候本殊。今人多謂梔豉、白虎治陽明經病, 承氣諸湯治陽明府病,此不得已而之辭也。經者何?營是也,脈是也,血管是也。數者名相異,實相同!
     “按大論云:‘陽明之病,胃家實也!袑崒T谖刚,汗出未多,津液未竭,則邪熱布濩于胃,而腸猶無恙, 此梔豉、白虎之治也。有實既在胃,又及于腸者,汗出已多,津液將竭,則腸中枯燥,而大便秘結,此大、小承氣之治也。二者同為胃家實,而或未及腸,或已及腸,是以候殊而治異。此于府有上、下之分,豈在經、在府之分耶!陽明病,脈浮而緊,咽燥,口苦,腹?jié)M而喘,發(fā)熱汗出,不悪寒,反悪熱,身重,舌上胎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三陽合病,腹?jié)M,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而面垢,譫語,遺尿,若自  汗出者,白虎湯主之。二方所主,雖兼有外證,然必有腹?jié)M而喘、腹?jié)M淀語、遺尿之狀,腹?jié)M則病在胃府,證據甚明。雖咽燥、口苦,亦必上焦不通,膽汁上泄,夫豈得以經病言也!
        太炎先生此論發(fā)前人所未發(fā),也是結合臟腑解剖而言,在中西醫(yī)互相碰撞交流的當時,也是具有傳承創(chuàng)新、與時俱進的創(chuàng)見。
      感謝王群才中醫(yī)師的講述和分享。
3078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25-1-29 15:55:47 | 只看該作者
尊敬的曹東義老師,各位中醫(yī)同道,新年好!
      我是河北涿州的中醫(yī)愛好者王洪昇。2025年1月26日(20:30)周日晚上,世界中醫(yī)藥學會聯合會“一技之長 空中課堂”,由我來講述《傷寒論》。題目是大家一起學習傷寒論。第八講 《傷寒論校注》卷第二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五(二)
      內容簡介:
      2.太陽病,發(fā)熱,汗出,惡風,脈緩者,名為中風。
      3.太陽病,或已發(fā)熱,或未發(fā)熱,必惡寒,體痛,嘔逆,脈陰陽俱緊者,名爲傷寒。
      4.傷寒一日,太陽受之,脈若靜者,爲不傳;頗欲吐,若躁煩,脈數急者,爲傳也。
      5.傷寒二三日,陽明、少陽證不見者,爲不傳也。
      6.太陽病,發(fā)熱而渴,不惡寒者爲溫病。若發(fā)汗已,身灼熱者,名風溫。風溫爲病,脈陰陽俱浮,自汗出,身重,多眠睡,鼻息必鼾,語言難出。若被下者,小便不利,直視失溲。若被火者,微發(fā)黃色,劇則如驚癇,時瘛疭,若火熏之。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 祝賀河北涿州的中醫(yī)學者王洪昇先生講座成功!他講述了 《傷寒論校注》卷第二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五(二)   
          “太陽病,發(fā)熱,汗出,惡風,脈緩者,名為中風”,這是張仲景對于太陽病中風證的定義。
         “.太陽病,或已發(fā)熱,或未發(fā)熱,必惡寒,體痛,嘔逆,脈陰陽俱緊者,名爲傷寒”,這是張仲景對于太陽病傷寒證的定義。
        “傷寒一日,太陽受之,脈若靜者,爲不傳;頗欲吐,若躁煩,脈數急者,爲傳也!边@是張仲景繼承和發(fā)展《素問·熱論》關于傷寒熱病傳經與不傳經問題的論述,他重視證候而不是發(fā)病日期。
      “傷寒二三日,陽明、少陽證不見者,爲不傳也”,這仍然是張仲景對于傳經問題的獨特看法,也就是傳經、不傳經,不是發(fā)病日期決定,而是證候決定,有判斷的標準。
         “太陽病,發(fā)熱而渴,不惡寒者爲溫病。若發(fā)汗已,身灼熱者,名風溫。風溫爲病,脈陰陽俱浮,自汗出,身重,多眠睡,鼻息必鼾,語言難出。若被下者,小便不利,直視失溲。若被火者,微發(fā)黃色,劇則如驚癇,時瘛疭,若火熏之。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!边@一條很重要,就是張仲景認為溫病發(fā)病第一天,就口渴(熱在里,津液不足),不惡寒(病邪在里,不在表),這是溫病與一般傷寒的證候鑒別,不需要解表,只需要清熱;發(fā)汗解表治療溫病屬于誤治,所以會加重疾。粌扔杏魺,再加溫熱藥,風火相扇,病情會更加嚴重。因此說:“若火熏之。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”后果很嚴重,必須注意。
        感謝王洪昇先生的講述和分享。
3079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25-1-29 15:57:53 | 只看該作者
@所有人 ,大家好!
為了歡度春節(jié),迎接新年,
我們的每日一講,從1月27(臘月二十八)到2月2日(正月初五),停課一周。

年后2月3日(初六)再開始每日一講。
祝大家春節(jié)快樂!
3080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25-2-16 16:41:37 | 只看該作者
大家好!本周一(2025年2月3日)晚上“一技之長,空中課堂”由馬京雪中醫(yī)師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東義教授主編的《醫(yī)經學派》一書。

該書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。



本周一我們主要學習:

      中篇  醫(yī)經學派主要醫(yī)家

     第十一章 張介賓

    張介賓(1563~1640),字會卿,號景岳,又號通一子。山陰(今浙江紹興)人,原籍四川綿竹,其祖先于明初因有軍功世被授紹興衛(wèi)指揮,遷浙江會稽。父張壽峰為定西侯客,14歲隨父進京,學醫(yī)于京畿名醫(yī)金英(夢石),得其傳,青年時期未以醫(yī)為業(yè),從軍。因無成就,返京師,專心于醫(yī)術。張氏醫(yī)名噪京師!皶r人比之仲景、東垣”。

      本周一我們一起學習張介賓的生平、著作及他的學術思想淵源。

     敬請聆聽馬京雪醫(yī)師分享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祝賀河北中醫(yī)馬京雪中醫(yī)師在寧晉縣鳳凰臺講座成功!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東義教授主編的《醫(yī)經學派》一書  中篇  醫(yī)經學派主要醫(yī)家     第十一章 張介賓的生平、著作及他的學術思想淵源。

        張介賓強調辨證論治、辨證求本。張氏提出二綱、六變之說,二綱指陰陽,六變指表里、虛實、寒熱,抓住六變,才能掌握病本。張氏認為“諸病皆當治本”,治本是最重要的治療。張氏提出的一些論點,如“藥貴專精,尤宜勇敢”,“知邪正,權輕重”;“辨虛實”;議補瀉;論逆從;活法探病;“不治之治”等,都是講辨證施治的。

         張介賓臨證經驗豐富,提出不少有益見解。如關于命門學說的發(fā)揮。張介賓的著作,只有《類經》是其生前刻印的。該書自序及葉(乘敬)序均寫于天啟四年(公元1624年),此時張氏年六十二,已返鄉(xiāng)四年。可見該書雖“歷歲三旬”,但其最后完成則是在返鄉(xiāng)之后。返鄉(xiāng)之前,戎馬倥傯,至多只能寫下若干片斷,不可能系統編注。如不返鄉(xiāng),則該書難以問世矣。而《景岳全書》則完全是六十二歲以后的作品。崇禎十三年(公元1640年),介賓卒,享年七十八(周歲)。至于《質疑錄》一書,則是由東海石楷首印于康熙丁卯年(即公元1687年),此時距介賓逝世亦有47年了。

         感謝馬京雪醫(yī)師講述和分享。
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注冊

本版積分規(guī)則

QQ|Archiver|手機版|導航中醫(yī)藥 ( 官方QQ群:110873141 )

GMT+8, 2025-5-3 13:57 , Processed in 0.050994 second(s), 1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