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大家好,今天晚上(2025年2月11日)的“一技之長空中課堂”由河北省任丘市中醫(yī)院張海濤主任為大家講述《路志正醫(yī)論集》之“濕病源流(下)”。
請大家關注收聽張海濤的講述。
祝賀河北省任丘市中醫(yī)院張海濤主任講座成功!他為大家講述了《路志正醫(yī)論集》之“濕病源流(下)”的有關內(nèi)容。
路志正先生說,清代對濕病的研究,有了更大的發(fā)展,涌現(xiàn)出一批學驗俱豐的溫病學家,其中當推葉天士、薛雪、吳瑭、王孟英為代表,葉天士門人所記的《外感溫熱篇》中,發(fā)出“吾吳濕邪害人最廣”,主要有:1.首先提出“酒客里濕素盛,外邪入里,里濕為合。在陽旺之軀,胃濕恒多;在陰盛之體,脾濕亦不少”的創(chuàng)見。這里所說的胃濕,我們應理解為濕熱,脾濕當是寒濕,與《傷寒論》中的從化規(guī)律基本一致。2.濕熱便結(jié)用下法,主張宜輕。大便溏為濕邪未盡,須大便硬,始為無濕之征。3.對體豐面白患者,用清熱祛濕法,但到十分之六七,即不可用過寒涼,以濕熱去則陽氣亦微,體瘦色蒼,須顧護其津液,清涼到十分之六七,熱退身涼,也不應就認為虛寒。而投補劑,恐爐煙雖熄而灰中有火,一補又熾。4.舌診是中醫(yī)重要望診內(nèi)容之一,具有悠久的歷史,明清以降,隨著溫病學派的興起,特別是葉氏對濕熱病的舌質(zhì)、舌苔色澤榮枯等均作了較詳?shù)臄⑹?又將驗齒、濕熱發(fā)疹、白瘩等作為望診內(nèi)容,對了解機體的病理變化,鑒別真?zhèn)畏矫嬗兴鶆?chuàng)新,不愧為溫病大家。
《臨證指南醫(yī)案》說治外濕宜表散,但不可大汗耳,更當察其兼癥,若兼風者,微微散之;兼寒者,佐以溫藥;兼熱者,佐以清藥。體質(zhì)因素、生活習慣對濕邪的寒化熱化起決定的作用!叭羝淙松n赤而瘦、肌肉堅結(jié)者,其體屬陽,此外感濕邪必易于化熱;若內(nèi)生濕邪,多因膏粱酒醴,必患濕熱、濕火之證。其人色白而肥,肌肉柔軟者,其體屬陰,若外感濕邪不易化熱,若內(nèi)生之濕,多因茶湯生冷太過,必患寒濕之證!比~氏辨治濕病,主張用三焦分化法:“若濕阻上焦者,開肺氣,佐淡滲通膀胱,是啟上閘,開支河,導水勢下行之理也。若脾陽不運,濕滯中焦者,用術、樸、姜、半之屬,以溫運之;以苓、澤、腹皮、滑石等滲瀉之。亦猶低密濕處,必得烈日曬之,或以剛燥之土培之,或開溝渠以泄之耳”。
感謝張海濤主任的講述和分享。 |
|